4M7ryOdJQ3Y quality.huanqiu.comarticle投资逾亿元 5座现代化茶厂如何激活云南千年茶韵?/e3pmh1m0l/fq194gd9b【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姚倩】投资逾亿元,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高达2万公斤……一组鲜明的数字,描绘出农夫山泉以实际行动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。自2024年12月起,这家饮品巨头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、思茅区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,以及临沧市临翔区、云县5地,陆续捐建起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——厂房内是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,厂房外是绵延青山间,茶香悠远处,一个传统产业的焕新故事。“授人以鱼,更要授人以渔。”这是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始终秉持的信念。若说授人以鱼,是一顿果腹的温饱;那授人以渔,便是天然禀赋优势资源进一步发挥,整个产业链升级和发展的未来故事。在云南,农夫山泉以捐建茶厂为起点,不仅为茶农打通了稳定的销售之路,更以标准化、工业化的力量,为这个古老产业注入新生。借助自身在产品、市场和供应链上的系统优势,农夫山泉与本地企业家,在云岭之间探寻一条属于中国茶的现代化之路。捐厂惠农 共享云南茶叶禀赋资源“云南捐建项目基本上是拍脑袋决定的,但是我拍了2次脑袋,访问过4个省。”钟睒睒说他第一次“拍脑袋”是在半路上,还没到云南。当他一看到云南茶叶,立刻再一次“拍脑袋”,决定农夫山泉就在这里捐建工厂。云南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,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。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为例,当地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自然保护区交界,年均气温适宜,降水充沛,茶树资源丰富。提及云南的茶,钟睒睒的赞许之情溢于眉目。“我到云南后,就真正觉得茶叶是不一样的。到了雨季,云南整个茶的秆上都是青苔,茶是一个喜阴植物,它要有一点点的太阳,又最好在荫上。你们去观察,很多地方的茶不是这样,而是干干净净的……”钟睒睒说道。然而,长期以来,产业“质高价低”、销售渠道不畅的矛盾始终存在。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茶仓茶业公司的老板刘虎坦言:“质量的高地,价格的洼地,是我们多年来的写照。”面对“种得好、卖不出”的尴尬,农夫山泉以捐赠形式建设茶厂,从设备、工艺、标准等多个维度重塑初制环节。厂房内采用全流程“鲜叶不落地”的工业化加工系统,实现了温度、时间、压力等核心参数的数字化控制,大幅提升毛茶品质稳定性与安全性。农夫山泉捐建的这一整套烘清毛茶生产设备,包含了摊青、杀青、摊凉、揉捻、干燥、匀堆等多个加工环节,每个步骤之间无需再用人工搬运原料,真正实现了鲜叶全流程“0落地”,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,同时数字化控制温度、时间、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,减少人为参与,提高了毛茶品质的稳定性,生产效率大大提升。“以前做茶全靠经验,现在一按按钮就能出好茶。”年过五旬的刘虎坦言,尽管对电脑操作仍在学习中,但他与30余名工人正积极接受农夫山泉的专业培训,力图将这套崭新的产线发挥出最大效力。推动云南茶叶全产业链升级,提升附加值,正是农夫山泉公司在云南捐赠毛茶厂的初衷。农夫山泉茶叶公司负责人介绍,接下来,农夫山泉将不断带动当地的工业化与标准化改造,通过技术投资提升加工效率和品质稳定性,将日产能提高至国际水平,并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品控体系。呼唤当代“陆羽” 打造示范工厂对农夫山泉来说,捐赠工厂只是开始。“有了陆羽,才有龙井;云南缺的,就是当代的陆羽。”在与媒体交流时,钟睒睒引用茶圣陆羽来强调标准化、体系化对中国茶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。他指出,中国茶产业曾经的辉煌起点正是《茶经》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与认知共识。如今,面对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挑战,更需要一批“现代陆羽”——懂工艺的、研究种植的、执行标准的专业力量。在云南捐赠工厂,农夫山泉要做的不仅仅是授人以鱼,更重要的,是要在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做法,并“授人以渔”。农夫山泉希望,通过此次茶厂捐建,推动云南形成一套完整的茶叶初制标准体系,打造真正意义上的“示范工厂”。除了捐赠建设硬件设施和设备外,农夫山泉提前安排专家到现场调试设备、并对运营主体从生产团队搭建、生产技术要点、生产流程梳理和风险管控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,让产线真正发挥潜力、让毛茶初制厂具备工业茶的运营思路和生产能力。“不是去竞争谁便宜,而是竞争谁做得更好。”钟睒睒表示,农夫山泉捐建的工厂坚持开放共享理念,不设绑定、不限定销售对象,只以标准和品质赢得信任。工厂捐出后将由本地企业家运营,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,通过合同机制保障农民鲜叶收购价的稳定,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的可持续性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现代化工厂还承担着“培训中心”的功能,帮助当地茶农与企业了解现代茶加工工艺,提升整体生产水平。钟睒睒表示,浙江如果没有陆羽,就不会有龙井。云南也需要“陆羽”,希望大家在助力三农过程中,成为各种不同的“陆羽”,一起来介绍云南茶。近年来,农夫山泉在毛茶生产、茶叶收购、瓶装茶饮料生产等各个环节,以多种方式,支持云南茶产业发展。在茶叶精深加工制造端,公司也在昆明市东川区投建瓶装水和饮料生产基地,预估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,年营收10亿元,年税收8000万元,预计2026年完成投产。农户增收之后,积极性也提高了。刘虎说,去年他们邀请农户来参加农夫山泉鲜叶收购规范标准签署大会,现场农户提了好多问题,“每一个村的人都挤满了,我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开会场景了。”突围上游 深耕田间管理“做饮料的终点,其实是从田间开始。”近年来,云南茶产业正步入由“资源驱动”向“质量驱动”的转型期。农夫山泉不仅关注工厂端的标准化,还将眼光投向更上游的茶园管理,通过订单农业、技术培训、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参与田间种植过程。在景东、南涧等地,农夫山泉推广的“118项有机标准”已经成为合作茶农的新目标,涉及土壤管理、病虫害防治、采摘方式等多个环节。以合作茶厂老板周红海为例,在与农夫山泉合作后,他主动投资5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,还计划追加1000万元以提升产能与标准。“我们这里夏秋茶品质好,但一直没人收,农夫来了以后,茶可以采三季,农户收入翻倍。”周红海感慨道。农夫山泉的茶园管理员们也深入田间,为茶农提供一对一技术支持,推动绿色种植方式普及。厂房内,研发人员对每批干茶进行茶汤留样与感官评估,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符合东方树叶等产品线的风味标准。2024年,农夫山泉在云南收购干茶已超过700万公斤,占公司自采毛茶总量的近一半。钟睒睒认为,一个企业要往上走,不能往下走。向下竞争、向上竞争是两种竞争态势。就食品工业来说,原料基本决定了产品好坏的百分之七八十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原料是不可替代的。所以原料几乎是食品工业中的命门。这都需要工业化的能力,但这些能力都需要去摸索,并不是那么容易。正如钟睒睒所说:“今天我们是在帮助农民,但明天,是他们帮我们夯实供应链。”在“授人以鱼”与“授人以渔”之间,农夫山泉正在书写一条企业与产业、企业与农民、企业与市场之间互利共赢的绿色通道。1743665611579环球网版权作品,未经书面授权,严禁转载或镜像,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。责编:姚倩环球网174366600799411[]//img.huanqiucdn.cn/dp/api/files/imageDir/8c0c5c2bb34ddc4f82a6386fd9746be6u5.jpg{"email":"liqingyun@huanqiu.com","name":"李青云"}
【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姚倩】投资逾亿元,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高达2万公斤……一组鲜明的数字,描绘出农夫山泉以实际行动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。自2024年12月起,这家饮品巨头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、思茅区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,以及临沧市临翔区、云县5地,陆续捐建起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——厂房内是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,厂房外是绵延青山间,茶香悠远处,一个传统产业的焕新故事。“授人以鱼,更要授人以渔。”这是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始终秉持的信念。若说授人以鱼,是一顿果腹的温饱;那授人以渔,便是天然禀赋优势资源进一步发挥,整个产业链升级和发展的未来故事。在云南,农夫山泉以捐建茶厂为起点,不仅为茶农打通了稳定的销售之路,更以标准化、工业化的力量,为这个古老产业注入新生。借助自身在产品、市场和供应链上的系统优势,农夫山泉与本地企业家,在云岭之间探寻一条属于中国茶的现代化之路。捐厂惠农 共享云南茶叶禀赋资源“云南捐建项目基本上是拍脑袋决定的,但是我拍了2次脑袋,访问过4个省。”钟睒睒说他第一次“拍脑袋”是在半路上,还没到云南。当他一看到云南茶叶,立刻再一次“拍脑袋”,决定农夫山泉就在这里捐建工厂。云南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,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。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为例,当地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自然保护区交界,年均气温适宜,降水充沛,茶树资源丰富。提及云南的茶,钟睒睒的赞许之情溢于眉目。“我到云南后,就真正觉得茶叶是不一样的。到了雨季,云南整个茶的秆上都是青苔,茶是一个喜阴植物,它要有一点点的太阳,又最好在荫上。你们去观察,很多地方的茶不是这样,而是干干净净的……”钟睒睒说道。然而,长期以来,产业“质高价低”、销售渠道不畅的矛盾始终存在。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茶仓茶业公司的老板刘虎坦言:“质量的高地,价格的洼地,是我们多年来的写照。”面对“种得好、卖不出”的尴尬,农夫山泉以捐赠形式建设茶厂,从设备、工艺、标准等多个维度重塑初制环节。厂房内采用全流程“鲜叶不落地”的工业化加工系统,实现了温度、时间、压力等核心参数的数字化控制,大幅提升毛茶品质稳定性与安全性。农夫山泉捐建的这一整套烘清毛茶生产设备,包含了摊青、杀青、摊凉、揉捻、干燥、匀堆等多个加工环节,每个步骤之间无需再用人工搬运原料,真正实现了鲜叶全流程“0落地”,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,同时数字化控制温度、时间、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,减少人为参与,提高了毛茶品质的稳定性,生产效率大大提升。“以前做茶全靠经验,现在一按按钮就能出好茶。”年过五旬的刘虎坦言,尽管对电脑操作仍在学习中,但他与30余名工人正积极接受农夫山泉的专业培训,力图将这套崭新的产线发挥出最大效力。推动云南茶叶全产业链升级,提升附加值,正是农夫山泉公司在云南捐赠毛茶厂的初衷。农夫山泉茶叶公司负责人介绍,接下来,农夫山泉将不断带动当地的工业化与标准化改造,通过技术投资提升加工效率和品质稳定性,将日产能提高至国际水平,并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品控体系。呼唤当代“陆羽” 打造示范工厂对农夫山泉来说,捐赠工厂只是开始。“有了陆羽,才有龙井;云南缺的,就是当代的陆羽。”在与媒体交流时,钟睒睒引用茶圣陆羽来强调标准化、体系化对中国茶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。他指出,中国茶产业曾经的辉煌起点正是《茶经》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与认知共识。如今,面对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挑战,更需要一批“现代陆羽”——懂工艺的、研究种植的、执行标准的专业力量。在云南捐赠工厂,农夫山泉要做的不仅仅是授人以鱼,更重要的,是要在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做法,并“授人以渔”。农夫山泉希望,通过此次茶厂捐建,推动云南形成一套完整的茶叶初制标准体系,打造真正意义上的“示范工厂”。除了捐赠建设硬件设施和设备外,农夫山泉提前安排专家到现场调试设备、并对运营主体从生产团队搭建、生产技术要点、生产流程梳理和风险管控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,让产线真正发挥潜力、让毛茶初制厂具备工业茶的运营思路和生产能力。“不是去竞争谁便宜,而是竞争谁做得更好。”钟睒睒表示,农夫山泉捐建的工厂坚持开放共享理念,不设绑定、不限定销售对象,只以标准和品质赢得信任。工厂捐出后将由本地企业家运营,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,通过合同机制保障农民鲜叶收购价的稳定,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的可持续性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现代化工厂还承担着“培训中心”的功能,帮助当地茶农与企业了解现代茶加工工艺,提升整体生产水平。钟睒睒表示,浙江如果没有陆羽,就不会有龙井。云南也需要“陆羽”,希望大家在助力三农过程中,成为各种不同的“陆羽”,一起来介绍云南茶。近年来,农夫山泉在毛茶生产、茶叶收购、瓶装茶饮料生产等各个环节,以多种方式,支持云南茶产业发展。在茶叶精深加工制造端,公司也在昆明市东川区投建瓶装水和饮料生产基地,预估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,年营收10亿元,年税收8000万元,预计2026年完成投产。农户增收之后,积极性也提高了。刘虎说,去年他们邀请农户来参加农夫山泉鲜叶收购规范标准签署大会,现场农户提了好多问题,“每一个村的人都挤满了,我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开会场景了。”突围上游 深耕田间管理“做饮料的终点,其实是从田间开始。”近年来,云南茶产业正步入由“资源驱动”向“质量驱动”的转型期。农夫山泉不仅关注工厂端的标准化,还将眼光投向更上游的茶园管理,通过订单农业、技术培训、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参与田间种植过程。在景东、南涧等地,农夫山泉推广的“118项有机标准”已经成为合作茶农的新目标,涉及土壤管理、病虫害防治、采摘方式等多个环节。以合作茶厂老板周红海为例,在与农夫山泉合作后,他主动投资5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,还计划追加1000万元以提升产能与标准。“我们这里夏秋茶品质好,但一直没人收,农夫来了以后,茶可以采三季,农户收入翻倍。”周红海感慨道。农夫山泉的茶园管理员们也深入田间,为茶农提供一对一技术支持,推动绿色种植方式普及。厂房内,研发人员对每批干茶进行茶汤留样与感官评估,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符合东方树叶等产品线的风味标准。2024年,农夫山泉在云南收购干茶已超过700万公斤,占公司自采毛茶总量的近一半。钟睒睒认为,一个企业要往上走,不能往下走。向下竞争、向上竞争是两种竞争态势。就食品工业来说,原料基本决定了产品好坏的百分之七八十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原料是不可替代的。所以原料几乎是食品工业中的命门。这都需要工业化的能力,但这些能力都需要去摸索,并不是那么容易。正如钟睒睒所说:“今天我们是在帮助农民,但明天,是他们帮我们夯实供应链。”在“授人以鱼”与“授人以渔”之间,农夫山泉正在书写一条企业与产业、企业与农民、企业与市场之间互利共赢的绿色通道。